• 第 742 期

    员工离职率很低,组织可能暗藏着这些危机!

    时间:2023.07.11    编辑:

  • 导语
  • 员工离职率高通常是很多企业管理者烦恼的问题,但实际上,员工离职率过低,也不见得是好事。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来详细分析一下过低的离职率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大的结构性离职危机,其也与组织效能息息相关。
  • 员工离职率高通常是很多企业管理者烦恼的问题,因为员工离职不仅意味着招人、培养等工作的增加和人力成本上涨,也意味着团队稳定性差,平均绩效下降。但实际上,员工离职率过低,也不见得是好事。Salesforce公司的全球客户增长专家 Tiffani Bova 提出,“低离职率并不意味着高敬业度或满意度。”过低的离职率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结构性离职危机,也关系着组织的效能。

  • 低离职率背后,隐藏结构性离职危机

  • 当在分析员工离职率时,我们通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看到综合离职率低,便认为企业相对健康,不再精细化划分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相对于全员离职率这样一个综合性指标,细分群体的离职率更有参考意义。因为在综合离职率数据中,某些群体的离职率的问题往往被和谐掉,只有切片式分析,由面到点,才有可能找到隐藏的结构性问题。

    例如,针对某一员工群体的离职率,包括按照司龄段划分的新员工离职率、老员工离职率;按照绩效水平划分的绩优员工离职率、绩差员工离职率等。

    1、从岗位看离职率

    每家企业对岗位的离职分析有不同。有些企业按照岗位类别,技术、生产、销售、职能等类别来分析离职率。有些企业按照岗位职级来分析离职率,如专员、主管、经理、总监。有些企业区分关键岗位和非关键岗位,来分析离职率。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承担重要工作职责,对企业绩效目标实现产生重大影响的岗位。不同企业的关键岗位也不同。例如,在销售型公司,销售岗是关键岗位。在研发型公司,研发岗是关键岗位。如果关键岗位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过低,其离职率水平很容易被综合离职率稀释。例如,研发岗作为关键岗位30人,当月离职10人,入职3人。当月岗位离职率为30%。但很可能出现综合离职率为10%的情况。

    关键岗位离职率过高,则会对战略目标达成,组织绩效等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研发人员离职可能会带来以下风险:其一,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其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其三,企业没有“过程知识管理”,导致知识断层,影响产品研发进度。

    如HR和管理者不追踪关键岗位的离职动态,可能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常见的还有,老师离职带走学生;销售离职带走客户;营销高管离职带走优秀的销售人员;中层管理者离职导致人才空窗,公司开疆拓土陷入停滞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华为为例,随着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崛起,人才保留变得愈加困难。华为因此不仅关注综合离职率,还关注关键岗位人才的主动离职率,他们将公司20%左右的重要岗位的清单列出来,每年统计其主动离职率。如果指标维持在10%以下,则企业优质人力资本保留水平优良,如大于20%,则需要引起警觉,分析原因和改善。

    2、从司龄看离职率

    企业一般划分3个月、3-12个月(含)、1-3年(含)、3-5年(含)、5年以上。每家企业对于司龄划分会有差异。其中,试用期员工的离职率很大程度被综合离职率数据覆盖。而试用期员工离职率则反映出组织方方面面的问题。试用期员工离职率偏高,可能凸显组织在流程、管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完善,如试用期员工培养流程缺失,管理者对新人融入的忽略,试用期关怀的不足等。这些如果被忽略,新人留不下来,员工数量难以增加,最终会阻碍公司的发展。例如,有些销售型公司,每年业绩目标翻一番,这需要更多的销售人员才能做到。这时,销售新人的离职率就会成为老板关注的重点事项。

    在例如,一两个老员工的离职在综合离职数据中,犹如石子投入汪洋大海,溅不起一滴水花,但却给门店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2年以上的老员工(尤其是优秀的老员工)业务技能熟练,是业绩的主要承担者,如果离职,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例如,有些服务型企业门店的业绩靠一两个老员工撑起来,而企业又很难快速招聘或者培养出优秀店员来接替老员工。

    3、从核心员工看离职率

    核心员工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经营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一般来说,企业核心员工会占到企业总人数的20%~30%,他们集中了企业80%以上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和代表,是企业的灵魂和骨干,也是重要责任的承担者。他们人数不多,但应是企业极力挽留的人才。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核心员工的流失会严重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不禁让人想起,很多年前,著名的小霸王人段永平离开“小霸王”,打造了“步步高”。但与此同时,小霸王也陷入了困境。企业动态追踪离职率,有可能被数据利用,忽视组织实际管理场景。综合离职率过低,则会掩盖了组织局部信息,当危机蔓延显现,颓势已无法改变。

  • 低离职率背后,凸显压力管理不足

  • 因绩效改革而出现大批人员离职的事件在报道中经常见到。相反,综合离职率低,可能埋藏着压力管理不足的炸弹。压力管理不足常体现在绩效管理松散上。

    1、低离职率背后,绩效评估标准过低

    员工离职率作为管理者的绩效指标之一,是很多企业稳定团队,降低员工流动的管理手段。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会在绩效目标上绞尽脑汁。例如,公司将离职率作为考核部门B的关键指标,要求部门B制定一个与员工离职率相关的目标。B部门首先根据当时公司已有的离职信息做一个初步的离职率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如果不做任何干预的话,离职率在8%左右。而如果适当地做一些干预、想一些办法进行挑战的话,离职率则可以降低到6%左右。

    为了保险起见,B部门上报给公司的目标是将离职率控制在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达成的8%以内。这样,因为目标轻而易举便可达成,管理者不需要对员工过多干涉,员工的工作压力不会增大,自然员工的流动也不会增加。绩效目标过低虽然缓解了员工的压力和焦虑,造就了低离职率的产生。但也会让员工丧失热情和活力。

    2、低离职率背后,绩效管理不能客观与工作挂钩

    有些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过宽、折中等心理。工作期间不记录观察结果,没有定期反馈,忽略过程管理,进而让绩效管理进入表演模式,走过场。员工的绩效情况往往不代表工作实际,只在考核时凭主观给予评分,让团队营造假和谐。还有些企业绩效管理不设置淘汰机制,给员工吃了定心丸。即使有员工拿了最差的D(不及格)也只是教育改进,不会落到被辞退的下场。这样出来的绩效结果令绝大多数人满意。虽然会让较真的、优秀的极少数人不满,但只要针对性给予激励和安抚,整个团队就会在绩效考核中迎来大团圆结局。当然,离职率也会有理想的结果。总之,这种离职率低是以钻绩效管理的空子为代价的产物,恰恰反映了企业的问题所在。

  • 低离职率背后,易滋生低效能的温床

  • 奇虎360的创始人周鸿祎曾经公开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企业内愚蠢行为的容忍度不高,他们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中高层了。”

    他把这种现象叫“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蒸发掉,然后死海盐度就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随着企业发展,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小白兔”式的员工,这类员工喜欢安逸的环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上得过且过,就算你赶他也不会走。这类型员工的产生,绝大多数因为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导致职场人难以沿着组织的等级结构做进一步垂直运动,职业发展陷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即“职业高原”。一项调查表明,“工作三年之后,出现职业高原的员工有10%左右,工作五年以后,则会达到30%以上,在一些竞争性强的企业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这个时期的员工容易陷入消极状态,不求上进、对工作缺乏激情、工作效率低。“小白兔”式员工的增加,极大可能为低离职率做了贡献。但他们却在组织效能上产生负向影响。

    1、低离职率让创新进入慢车道

    低离职率容易造成人才更新缓慢、有可能造成人浮于事,而长时间的人员不流通,也降低了员工本身追求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改善工作效率的主动性。员工思维固化,难以匹配企业发展需要。因此,当企业需要创新,匹配市场需求时,企业的低离职率恰恰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快速迭代的因子。

    2、低离职率也会让组织变革受阻

    低离职率让组织内部变化少,稳定性强,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一些“职业高原”的员工为了寻求安慰,抵御风险,倾向于抱团取暖。当企业需要进行变革时,这部分人便成为拒绝变化的“钉子户”,企业即使从外部引进资源和新鲜血液实施变革,高管往往基于感情,难以强硬支持变革的实施和推进,最后以失败告终。企业的低离职率不代表员工的质量高,也不代表他们敬业度高,反而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在关注员工数量的同时,需要兼顾员工的质量。

  • 最后,我想说的是,企业的综合离职率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综合离职率的高或低不能评判企业的健康程度。需要切片式进行局部诊断,回归实际管理场景。我们在关注综合离职率的时候,并不是笼统地关注“员工离职率”指标数据本身,它不能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真实意图或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让什么样的人留?让什么样的人走?是我们应该深挖的主题。(笔者:Cana Lu | 内容来源:盖雅学苑)

评论 ( )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没有账号? 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