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3 期
攻下“5天工作制”花了十年,4天工作制离我们还有多远?
时间:2023.01.05 编辑:
最近,四天工作制的风突然从国外刮进了国内,大家激动着、羡慕着、期待着。
我们不清楚乐视的行动将会产生什么效应,也不清楚“四天工作制”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但我们可以回头看看,为了实现五天工作制,我们经历了什么?以及什么因素驱动着它的实现?
或许如此,我们才能切身感受到4天工作制离我们还有多远。
关于“五天工作制”的设想,最初是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提出来的,以下内容也节选自胡平的口述内容。
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新中国成立时,对劳动时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仅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规定,将干部职工的工作时间限定在每天8小时至10小时,至于每周工作多少天,并没有涉及。
由于当时国家正在掀起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很高,一些党员干部一直每周工作六天,加班加点,也没有提出加班费的问题,这样一周工作六天的劳动制度就延续下来。
由于没有法律上的严格规定,在历史的沿革中,我国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劳动时间规定:
夏天可以提前一个小时下班,气温超过38摄氏度就集体放假;每个月每人可以请三天带薪病事假;一年除去七天的节假日外,还有十几天的带薪休假;女职工的产假各个单位给的时间也不一样;工人加班也很正常⋯⋯
而且因为一周只有一天假,大部分人把所有的家务活留在周日干:换煤气、洗衣服、看老人、购买必需品等。
当时有个说法很形象:“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从1979年我在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时候开始,我就代表我们国家每年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有关科技方面的国际会议,所以经常出国,去过很多国家。
慢慢地,我发现,很多欧美国家乃至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每周仅仅工作五天,联合国每周仅工作四天半。这样算下来,这些国家每周工时大都不会超过40个小时。我统计了一下,当时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
与短工时相对应的是这些国家生产的高效率和低能耗,以及教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当时我很困惑:为什么别的国家每周工作五天还能发展,而我们工作六七天还不够?生产效益那么低,速度那么慢?
当时很多国内的研究把这些归之为我们没有竞争力、生产率低以及技术落后等等客观原因,就是没有涉及到人和管理的因素。但通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甚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44个国家中也有近28个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
我就想:假如我们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效益,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说,实行五天工作制的好处最明显的就是可以让那些被浪费了的人力、电力、设备减少1/7,那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大家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有人觉得我的想法是异想天开,说“七天都干不完,你还五天!”
我理解反对意见的由来。
当时,我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加班加点十分普遍,生产力水平不高,似乎只有靠延长劳动时间来弥补效率的不足。但工作时间并未有效利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都是常事。据调查,当时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有效工作时间只占制度工时的40%至60%。
宁愿增加一天休息,也不要增加一天工资
1986年初,在一次国家科委的委务会上,我私下向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提出,中心想做一个五天工作制的课题,研究在我国缩短工时,同时提高效率的可能性。
缩短工时课题组先后在全国上千个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其中抽样到的29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和223个商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同时,课题组还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几个城市进行了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并开展了关于缩短工时的社会意向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
发达国家短工时的效率、能效比,带来的冲击和已有的经验;我国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人们对缩短工时的心理接受度;学校、医院等公共福利事业该如何应对;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第三产业市场承接力等。
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工时较长的国家之一
缩短劳动工时,实行五天工作制,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从20世纪40年代起,世界各国相继缩短工时。到70年代,世界各国已普遍实现五天工作制,而且普遍实行了年带薪休假制,并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不断地继续缩短劳动工时。
同时,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统计,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4个没有实行年带薪休假制的国家之一。如果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法定年工时减为2032小时,并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确定每年20天的带薪休假,则我国劳动者的年工时量仍超过发达国家一个半月以上。
从国外实行五天工作制的经验来看,缩短工时,实行五天工作制,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结果。劳动数量的投入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次要因素。技术、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技术等,上升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实行五天工作制,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改善劳动力素质,使经济活动中投入的劳动质量不断提高,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要求。
缩短劳动工时还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娱乐和消费,创造对服务业的新需求,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转变。
2、我国具有缩短工时和实行五天工作制的现实条件
要实行五天工作制,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我国目前经济活动中所投入的劳动工时是否够用?减少工时是否会使经济指标下降?减少劳动工时后社会活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增加闲暇时间后社会服务设施能否支撑得了?人们是否会利用新增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和从事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
这些问题是我国能否实行五天工作制的关键所在,也是在我国推行五天工作制的必要条件。
在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造成工时利用率过低的主要原因是停工,大量的请假缺勤是在停工时发生的。造成工时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大量停工背后的能源、原材料供应不足和生产任务不足。
这说明了能源及原材料的投入与工时投入匹配不当,工时投入量相对能源及原料的投入量来说明显过剩。
无论是什么原因,在这种人工大量闲置的状况下,劳动效率必然低下,企业管理水平无法提高,企业结构性冗员有增无减。
反过来,缩短工时是现实条件下提高效率,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出路之一。同时,缩短工时和提高工时利用率,反过来必然会促使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缩短劳动工时的社会意向调查中发现:
人们对缩短工时、实行五天工作制普遍要求强烈。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但增加一天休息”两者的选择中,80%以上的人选择了后者。这说明缩短工时的要求已成为比提高工资要求更高的普遍的社会要求。
调查分析表明,如果增加一天休息时间,人们所选择的活动主要是:1、教育子女;2、料理家务;3、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而人们目前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1、家务;2、看电视等;3、业余学习。
这说明人们对缩短工时的强烈要求,其动因主要来自改善家务、加强学习和提高技能的需要。
而且,如果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社会活动会趋于多样化,对服务设施的利用趋于均衡。服务设施的开放时间将会增加,人们也会逐步习惯于夜生活。
人们在利用这些社会服务设施进行文化活动、消费活动、学习活动等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合理的需求。
3、推行五天工作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充分估计实行五天工作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征询了大量专家的意见。专家们对缩短工时、推行五天工作制可能遇到的问题,归纳为如下几点:
1)尽管我国浪费的工时很多,但简单地缩短工时解决不了相当普遍的“出工不出力”的怠工现象。有效工时不能提高,缩短工时还是要使经济指标下降的。
2)推行五天工作制的过程中先行企业和后行企业间会产生攀比现象,出现不利的社会情绪,导致工时的利用率进一步下降。
3)在推行五天工作制的过程中,近期可以通过社会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来解决第三产业的承受问题。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投资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长期还是难以承受新增闲暇时间所带来的需求压力。
4)缩短劳动工时后,如果能源和原料的供给能力提高,产品、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缓解,订货大幅度增加,劳动工时的投入量是否会显得不足,如果劳动投入量不足,需扩大就业来提高工时投入量,则我国经济能否承受得了工资总额上涨的压力?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我们对多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在推行五天工作制的过程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以企业经济指标递增为条件,下放缩短工时的自裁权。政府掌握条件指标的设定权和调整权。
2)开展必要的社会调查工作。准确地把握新增闲暇时间所带来的新增消费的意向,为正确引导和使用第三产业的投资和及时有效地调整缩短工时的条件指标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
3)开展小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用以监察企业是否按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并对不符合条件缩短工时的企业重惩重罚。
4)做好有关缩短工时实行五天工作制的宣传工作。指明五天工作制是2000年的目标,在此期间要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逐步实施。把国家的实际困难和缩短工时的政策向群众讲清楚,说明国家要根据经济、社会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随时对工时进行调节。
烧开的一壶水,终于被拿出来沏茶了
在上述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名为《关于在我国逐步实行五天工作制的政策建议》)1份和分项报告21份。
总体报告的基本结论是:目前我国已具备逐步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实施五天工作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建议有关部门立即着手研究缩短工时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00年以前在全国实行五天工作制。
报告完成后,我和杨果在国家科委的委务会上向科委领导汇报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大家听后很感兴趣。不久,我就向宋健同志打听国务院对于我们这个报告的看法,问有没有决定何时实施。
他回答说,领导上很重视你们这个报告,这个建议提得很好。你们就好比烧开了一壶水,这壶水早晚是要喝的。究竟什么时候用来沏茶,要等合适的时机。
他的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提出的报告没有原则性问题,具体内容也没有问题。至于具体实施的时间,我当时的估计是一两年以内。
没有想到,随着1989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报告被搁置了几年。
1990年底,我从研究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由孔德涌继任研究中心主任。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劳动人事部等部门,向国务院提交了有关实行五天工作制的报告,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五天工作制最终得以实行。
1994年3月,我国试行“隔周五天工作制”。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五天工作制,即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烧开的一壶水,终于被拿出来沏茶了。(文:胡平 | 内容来源:《百年潮》)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没有账号? 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