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1 期
人才培养难落地?关键要做好这两点!
时间:2022.03.03 编辑:
笔者公司今年开始做企业业务,为企业提供学习解决方案。这几个月,我自己也在一线在跑客户、做方案、听反馈。
很有意思的是,企业培训这个市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如果去问企业里面的相关方,包括培训对象、业务负责人、培训负责人,说:你对目前的状况满意吗?
大部分都会说“很不满意”。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之前在有将近9年的人才管理咨询经验;后来创立公司,提供管理、软技能、数据等方面的课程。我们过去5年,有30多万学员用自己的钱买了我们的课程,并且在业余时间学习;再者,我们自己公司也有一两百号年轻人,作为创业公司的CEO,也一直为人才的事情发愁。
基于我过去的咨询经历、C端教育培训经历、创业公司CEO经历,在人才培养这个领域,有一些心得和思考,可以跟大家分享。
首先第一个,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企业做培训的目的是什么?怎么算是做得好?只有一句话:为企业培养能够产出高绩效的人才。
管理层有病,HR却给员工吃药
曾经有一家公司找圈外去做一场培训,背景是:
公司业绩受到政策和外部环境影响,出现下滑,员工士气低落,老板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想找外部机构搞个培训提振一下士气。
我们拒绝了,原因我想所有人都能够理解:面临外部挑战和危机,让员工重拾信心是管理层的本职工作,怎么能够假手他人?
这是典型的“管理层有病,想让员工吃药”,HR就算买了最好的药,肯定也是治不好病的。
当然,这个案例过于明显,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公司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面临很多边界模糊的问题时,比如,员工的执行力问题,很多公司也会搞执行力培训。但是,执行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是管理者的问题,还是工作流程的问题,这是靠培训能解决的吗?
很多时候,管理层会把人才问题、管理问题、业务问题都混在一起,用人才问题解决业务问题和管理问题,如此一来,HR几乎无法成功推行任何项目。
想让人才培养项目获得成果,需要让管理层做到:
1、区分人才问题、管理问题和业务问题
之前圈外的一个管理层跟我抱怨,说HR招不到人,招了人进来也做不好业务,导致业务受阻。
HR的反馈是:按照这位管理者提供的画像,几乎没有这样的人选,而勉强招进来的人,进来也会因为流程和支持不完善而无法胜任。
于是我做了件事,让HR把招聘网站的账号给了这个管理层,让他自己招,看看能够找到多少候选人。结果发现,他自己也招不到几个。后来分析发现,其实是因为岗位和业务流程有问题,导致对人的要求极高,看起来是个人才问题,实际上是管理问题。
我们经常会把很多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没有业绩是因为没有销售人才,客户体验不好是因为没有服务人才,员工离职率高是因为没有管理人才……
世间万物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但问题是,如果所有人才都是顶尖的、可以解决公司所有问题,那还要管理层做什么呢?做管理,就是要通过搭建机制、管理团队,来让平凡的人,能够一起做出不凡的事。
2、认识到人才管理的主体是自己,而不是HR
前段时间,我走访了一家做企业服务的企业。去年老板定下来一个数字化转型战略,就找到HR,说我战略想好了,但目前就卡在人上,你去给我搞搞人。结果搞了1年,也没有什么成效,去市场上招人也找不到,招来了也留不住,内部培养也没有成果……老板就觉得是人力部门无能。
后来我帮忙一分析,过去这1年,管理层几乎完全没有介入,觉得人才的事情就是HR部门的事情,他们冲锋陷阵搞业务就好了。但实际上,确定人才战略、梳理人才画像、参与人才培养等等,这些无一例外都需要管理层的高度投入,HR是无法独立完成的。
我们能够理解,赚钱省钱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情,那也应当能够理解,育人用人也不是HR一个部门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这件事情,首先在于:管理层是不是能有共识,或者换句话说,HR能否影响管理层,让他们有意识。
以上是我觉得管理者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认知误区,这些误区会导致这件事情还没介入到HR的时候就已经错了。
人才培养追求专业和大而全,与业务脱节
前段时间我跟一家生物医疗企业沟通,他们在疫情之后,发展速度非常快,也拿了很多融资。我当时跟这家企业的人才发展负责人聊,对方就跟我说,她在做一套人才发展规划。过了2个月,她还在做规划。我就很好奇,问她:这个规划要做成啥样?
她说要做一个全公司比较系统的、完善的、3年规划,里面还包含各种人才盘点、能力模型、测评等等。
且不说计划是否合理,单说这个规划出来了,业务都不知道变成啥样了。
从我之前做咨询的角度来讲,专业而系统的人才发展规划的确是复杂的。
人才盘点、能力模型、测评等等,一整套搞下来,做得完善一点,少说得1年,笔者之前在咨询公司的时候,帮很多企业做过。但问题是,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期,等不了。在咨询公司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要“长期主义”、“系统性科学性”,
但自己创业之后就理解:长期主义和系统科学是最简单的,谁不想长期呢?稍微有点专业性,谁不知道长期“应该”怎么做呢?但问题是,业务等不起,如今这个时代,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业务也跟着变,而我们的人才发展就需要跟上这种变化,所以最难的不是长期,而是“把握长短期均衡”。
一方面要看长期,另一方面也得兼顾业务短期需求,否则就是“抛开现实谈理想”。
所以,人才发展也好,人才培养也好,不能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考虑问题,得结合实际的业务情况。
而在人才培养跟业务的结合方面,我能够看到的常见问题有这么几个:
1、需求调研变成“发表单”
需求调研是我们确保“对症下药”的关键。如果病症判断错了,开的药当然治不好病,但是这个环节,却往往是很多企业忽略的环节。
我曾经看到一个企业的做法是,发一个问卷给业务部门:
以下课程你(或者你的团队)想要学哪一门?还有哪些请补充。
业务部门填完了,他们就收集到需求了,就开始去找供应商了。如果只是发个表单的活儿,找个实习生就可以干,为什么需要专业的培训部门去做?
实际上,业务部门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能力需要培训、要怎么学习。这就需要培训部门在“需求调研”阶段,要做一个“翻译”工作。就是基于业务目标、组织能力,来推导学习主题。
培训部门要通过与业务领导的沟通,挖掘出现有工作问题背后的能力缺失点,再去不断验证,找到这个关键能力,然后自己设计学习方案(或者找外部专业机构),跟业务部门确认。
我们自己在接一些企业培训项目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训前调研”的环节,最主要的工作是3个:
①了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
②梳理跟学习主题相关的工作场景;
③确认对最终学习效果的目标期待。
只有这三点做到位了,才能保证是“对症下药”的。
2、人才培养标准缺乏共识
有个客户公司,CEO跟HR培训部门说,今年公司要培养100个合格的销售。HR就领了这个任务,然后就去找销售老大:“我们要培养100个合格的销售,咱们来定一下落地计划。”
销售马上就反对:“我们不应该培养,应该外招,一个成熟的销售至少要2年时间,一年培养100个销售简直是天方夜谭”。
排除CEO不了解业务的原因,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定义“合格的销售”。
如果大家不对“合格”的定义达成一致,最后培养出来的人就没法用上,而业务部门很可能会说“这不是我要的”。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我跟很多公司沟通培训需求的时候,大多数业务负责人/HR常常说不清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标准是什么。比如,“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是清晰的标准和目标吗?
当然不是,提升到什么程度呢?是会做Excel表,还是会做年度汇报,还是可以做经营分析……没有定义清楚的话,培训以后就发现根本没有达到预期。
3、雨露均沾,人才培养的资源效率低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叫“雨露均沾”。就像发福利一样,算算有多少员工,人均摊下来多少钱,去采购一下账号,覆盖越多员工越好。但最后发现,员工的上线学习率只有5%-10%,至于完课率、学习目标达成率,那就更不用提了。
要知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绩效人才。在企业达成高绩效的过程中,不同职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们需要找出来:企业今年的战略目标里,最核心的点是什么?这个核心的目标,落在哪些关键岗位上面?这个岗位上面的人才,最缺的是哪一项能力?
举个例子,一个销售要掌握的能力有很多,客情关系、谈判技巧、销售心理学等等,不可能每样能力都学一遍,因为企业需要的是,让员工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最关键的能力,从而产出高业绩。可能就那一两项能力,可以撬动业绩的增长,立马看到培训的效果。
我们知道,战略的关键是“聚焦”、是“放弃”,因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人才战略也是战略,我们的人才培养资源也是有限的,当然也应该聚焦。
比如销售能力的培养,拆解到销售环节里,发现团队目前最薄弱的环节是“面访能力”,那么针对这个问题,就专项培养,立马就能增加漏斗的转化率了。
反而如果是蜻蜓点水似的,搞各种销售技巧,就会发现隔靴搔痒,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产出!所以人才培养不是福利,最忌讳的就是阳光普照,我们应该做的,是抓住关键岗位的关键能力,然后大力出奇迹。
比如同样15万预算,我就只做30个人的关键能力学习,一针下去,立马见血,不要戳半天还没出血。
4、用“满意度问卷”衡量效果
我们跟客户聊培训需求的时候,会主动问他们,怎么去衡量培训效果。
很多公司会告诉我“完课率”、“满意度”这些。作为外部机构,当然指标越简单,我们越容易交付,但这个是不负责任的。这些指标有什么问题呢?
“完课率”只能证明员工学完了,这是第一步,我们也会跟客户讲,我们的完课率远高于市场。但这个指标是不够的,因为学完之后有没有用上,我们不知道,有可能是公司强制员工学的。
那“满意度”呢?企业给员工做培训是为了让员工满意吗?当然不是的,我们不能用衡量福利的方式来衡量培训结果。
如果用这个指标,会导致什么问题呢?比如,如果是线下培训,讲师讲课,用满意度衡量他,那他的出发点就变成了怎么取悦员工,而不是帮企业解决问题。
“满意度”什么时候看呢?并不是不可以看,比如我们给业务部门员工培训的话,业务老大的满意度就可以看,因为他的满意度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的;再比如,我们不用“满意度”,我们用“有用度”,让培训对象说一下,培训内容对他们的工作是否有用,也是可以的。
还有哪些衡量指标呢?这里说说我们圈外过去的一些探索,也是我们在很多企业用过的案例。
比如,培训后解决了多少问题?因为培训之前会收集业务问题,然后培训后看看这些问题是否解决了。
再比如,一些技能培训,可以看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培训完后,员工做报表的时间缩短了,本来一周要10个小时,现在只要2个小时,那节省了8小时的人力成本,对应的金额是可以算出来的。
还比如,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节省了多少培训成本?
再者,我们有数据分析的培训,我们用过一个指标:学习之后,对业务提供了多少价值的建议。
因为业务部门学习数据分析,是为了洞察业务增长机会,培训完之后我们让每个学习者分析自己的业务数据、找业务机会、并测算该机会的金额,
最后加起来,那相当于帮公司多赚了1000万(如果管理层把这些建议落地)。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人才培养跟业务脱节体现在:
第一,需求调研变成了发表单。
第二,人才培养的标准缺乏共识。
第三,雨露均沾,人才培养的资源效率低。
第四,用满意度问卷衡量效果。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业产出高绩效人才,这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笔者:圈圈 | 圈外人才管理荟)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没有账号? 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