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华 专栏

劳动法学的范式转换与体系定位
——兼论法教义学的可为与不可为

在劳动法学的学术探讨中,法教义学与社会法理论的融合引发了激烈争鸣。本文将剖析法教义学范式转换的局限性,探讨其对社会法研究实质与形式平衡的影响,分析如何促进法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摘要:劳动法学研究中出现了通过重述来融入法教义学的主张,体现为在现实逻辑中清除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研究方式;在历史逻辑中抹去政法法学、注释法学对社会法理论干扰的历史记忆;在思维逻辑中区分法内视角、法外视角,主张由外向内的范式转换。现实逻辑往往由思维逻辑与历史逻辑交织而形成,社会性可以说是体现在这三种逻辑中,所以当下这种范式转换是以法教义学的名义来抽离社会法研究中的社会性。法学有制度视角与社会视角,劳动法注重两者的高度统一。对于强调实质法与形式法平衡的劳动法学科而言,隔绝其他学科影响的极端思维实不可取。

关键词:法教义学;范式转换;形式法;实质法;社会与法

一、劳动法学研究中的重述与融入

近年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学术争鸣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以民法、刑法学者为代表的部门法学者主张法学研究方法回归“法教义学”(Rechtsdogmatik),一些劳动法学者则表现出融入流行趋势的渴望:“这种重述后形成的概念又如何融入法学的整个体系框架?如果不融入,劳动法要做法学领域的孤家寡人?”在笔者看来,这种融入既应当注意法教义学的学科特点,更应当注意劳动法学的学科特点。

(一)劳动法引入法教义学的三种观点

  • 董保华 专栏文章点击 TOP5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没有账号? 请注册
热门评论
董保华
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

劳动法权威专家: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总干事、中国律师协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保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论证和起草工作。

著名的研究学者:1987 年开始从事劳动法学研究以来,公开发表有关劳动法律方面的论著约400余万字。

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处理劳动法领域疑难案件,在兼任众多社会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了强生、家乐福、上海市企业家联合会等数十家公司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经常应邀参加全国范围内各级法院及社会其他阶层的讲课,具有丰富的讲课经验,有极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