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一句网络戏语,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无奈。
被认为是收入分配改革标志性内容的《工资条例》久未露真容,但与条例相关的细微动向都牵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日前,有消息称,《工资条例》的基本框架已确定,其中政府对工资进行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是要求“特殊行业”进行工资公示,而所谓“特殊行业”实际是指垄断行业。
消息一出,再度掀起业内一番热议,不少人对这种“老子审批儿子”的形式、对条例难掀“红盖头”原因等提出诸多质疑。
现状:行业不同 收入迥异
据了解,中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009年的23倍。虽然今年第一季度以来,宁夏、吉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但是在大部分人士看来,上调工资的幅度根本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
事实上,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已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个存在多年的突出问题。据统计,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不过令人沮丧的是,不同行业的收入分化状况到如今不仅没有改观,反而呈逐步扩大之势。
不仅是行业与行业之间,就连这些垄断企业内部的差距之大也让人吃惊。一项全国总工会关于职工收入的专项调查中显示,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而调查显示,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而据人保部内部人士透露:“我们的统计结果更加让人吃惊,多数垄断行业的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达到20倍以上,72%的员工认为分配不公。”
阻碍:利益牵绊 条例难出
为什么“势在必行”的《条例》就这么难出台?
对此,牛海鹏教授表示,“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其实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长期来看,用行政手段对工资加以干预甚至管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这本身也是很大的一个阻力。其次,工资的调整与各个利益阶层,甚至利益集团密切相关,在调整必定将损害某些人利益的时候,谁来承担其中的损失就成了另一个阻力。再次,提高部分行业和阶层的工资,部分企业的利润率势必将降低,收入会减少,因而,部分行业利益的受损也是阻力之一。”
还有专家对媒体指出,《条例》仍有很多概念尚未在各大相关部委中间达成共识,这是短时间难以出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到底哪些行业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垄断行业?外界关注的“同工同酬”是否可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
效果:内容难定 实施更难
只要《条例》的消息甫一出现,就会立即被众人热炒。那么,《条例》就真能缓解各行业间收入的巨大差距?
对此,崔新生十分肯定地说,“即使《条例》出台,也难以改变垄断行业工资高、国企高管工资高等难题。”他甚至认为,“如果《条例》没有及时得到根本贯彻,到最后,或又将变为一纸空文,国家相关部门的改革目的也难达成,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牛海鹏则认为,不该忽略《条例》的积极意义,同时更应关注未来实施后带来的作用和结果。牛海鹏提醒,根据以往经验,要避免制定和出台容易,实施起来却很难的情况。“其实,工资仅是‘标’,真正的‘本’是在企业的发展创新和提高效益,行业的转型升级等。”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有消息称,“三部委正在会审垄断企业工资。”还有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全国总工会也希望能在《条例》中体现全总的直诉权,如果《条例》没有赋予全总直诉权,那么他们也将在新《工会法》中力争自己的权限。”各方都在翘首以盼《条例》的早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