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3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中国有信心在今年“牢牢控制”住物价的上涨。他表示,中国限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已经使得总体价格水平进入了一个可控的区间,而且物价预计还会稳步下降。
以下为文章全文: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有3年左右的时间,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正逐步复苏。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不稳定性,经济复苏仍较为脆弱。全球增长不均衡;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风险有所加提升;通胀压力日益加大。当危机的冲击尚未完全消退,新的风险已然出现。世界各国必须紧密合作,迎接挑战。
金融危机伊始,中国便迅速采取行动,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大内需,并出台了一项刺激计划,以保持增长、深化改革并改善民生。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已成功克服了众多极端困难,并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些努力的一个显著成果就是,中国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了9.6%、9.2%和10.3%,同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幅则分别为5.9%、-0.7%和3.3%,全国城镇地区新增3380万个就业岗位。今年,中国仍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中国应对危机的重点是扩大内需,并刺激实体经济,巩固长期发展的基础,由内需驱动增长。我们出台了一项为期两年、规模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合618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开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福利和保护环境。迄今,全国新建铁路1.08万公里,公路约30万公里,增加了2.1亿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我们还加大了对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四川汶川地震过后,政府已投入逾1万亿元人民币进行灾后重建,在受灾地区修建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并对483万套农村住房和175万套城镇住房进行了重建或加固。目前,灾区已旧貌换新颜。我们还努力改善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平衡。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率已从2007年的7.5%降至2010年的3.1%。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口增长已成为全球复苏的一个驱动因素。
在应对危机期间,中国在社会福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就在几年前,我们对此还力不能及。在构建一个同时覆盖城乡地区的社保体制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已推出了一项针对农村的养老保险机制,今年将覆盖全国60%的村镇。基础城镇医保制度和农村医疗合作社制度,现已覆盖90%以上的人口。目前,所有中国人都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已增加到GDP的3.69%。
中国还施行了灵活、审慎的经济政策,并确保它们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我们的预算赤字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分别低于3%和20%。政府预算赤字在2010年和2011年都得到了削减。自2009年中期以来,我们一直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吸取过剩的流动性。在2009年第四季度,在维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控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被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从2010年1月以来,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2010年6月,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有所加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5.3%。
人们担心中国能否遏制住通胀,同时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对此我明确给予肯定的回答。物价快速上涨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和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已将限制价格上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推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奏效。总体价格水平目前处在一个可控的区间,而且预计将稳步下降。在连续七年的粮食增产后,中国目前拥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主要工业品供过于求。进口正在迅速增长。今年价格上涨将得到有力的控制,我们有这个信心。
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已经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要转变发展模式。我们将继续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促进研发和教育,节约能源和资源,推动生态和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提速。中国经济正日益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我们完全有能力维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中国将继续与其他国家一道承担共同的责任。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对抗保护主义,改进国际货币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他挑战。我们应欢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尊重不同的发展模式,加大对那些最不发达国家的帮助,以增强它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促进全球经济强劲、持续和均衡的发展。